“半月谈”微信公众号7月13日发布消息,近期一种名为“祖安文化”的网络亚文化在多个平台流行,主要围绕特定对象,采用独特方式表达,涉及多个行业词汇,内容较为敏感。研究发现,所谓某类文化逐渐扩散,年轻人开始追求骂人方式的新奇,用词更加狠毒,这种现象正慢慢影响到一些学校,青少年说话不文明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
满口脏话却引以为傲,自称“祖安男孩”“祖安女孩”
南京一位初三的班主任葛老师无意中发现,班级同学在产生矛盾时经常使用一些极具攻击性的言辞。偶尔有学生之间只是表情互动、气氛融洽,但说出的话却让人感到十分不适。这位老师就此询问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为何要用如此刻薄的词语。这些学生显得满不在乎,表示他们只是在进行戏谑,并非真心诅咒家人,这些话都是从网络上看到的所谓“祖安体”。葛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偶尔会戏称自己为祖安男孩,或者祖安女孩。
葛老师不清楚“祖安”的含义,于是上网查找这个词语的意思,发现社交媒体平台、部分视频网站和游戏论坛里,“祖安话语”“祖安习俗”等话题正变得非常流行。这个词汇源自某款竞技类网络游戏的中国运营区“祖安”,据说该区域内的玩家特别擅长使用攻击性言语。由于一些网络写手恶意地歪曲、夸大并传播相关内容,“祖安”最终演变成了形容网络环境中充斥着激烈言辞、互相指责、使用粗俗语言的现象的标签。
葛老师表明自己属于八五后,并非传统守旧之人,然而那种粗俗不堪的言辞,以及当事人对此种行为视若无睹的表现,实在令他感到困惑不解。
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北京某小学六年级一位班主任注意到,班级里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干部在微信群中辱骂同学,大量粗俗话语瞬间涌出,其中许多言辞和表达方式令成年人感到震惊,但学生们却从中体会到一种因使用脏话而产生的共鸣——原来成绩好的学生也会说脏话。
一位中学教师表示,当今学生似乎都继承了某种特殊气质,当被要求写一篇写给朋友的作文时,内容常常令人震惊,比如会写“我听说你得了癌症,真为你高兴,记得邀请我去你墓前跳舞啊”,这种表达方式实在让人费解。
受“祖安文化”熏陶的,不只是学子,也有部分年轻的“祖安讲师”。因疫情关系,于今年线上授课期间,一些于讲台上口出恶言的讲师,颇得学子们的青睐,一个被冠以“祖安化学讲师”称谓的线上授课录像,在视频平台上还小有波澜。有网友留言称,这类讲师言谈颇具趣味,且毫无拘束,盼望也能遇到类似的“祖安讲师”。
这位年轻教师说明,辱及对方母亲并非真的针对其母亲,而是为了在“最为猛烈的出言不逊中体验最强烈的快感”。他坦言,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会在受教育者面前如此,但少数同龄人在工作场所批改试卷时,偶尔会忍不住使用激烈言辞抱怨学生表现糟糕,并且他们也会自嘲这是在进行一场“祖安教师狂欢聚会”。
语言暴力倒灌现实生活
今年三月,海外网络游戏主播Mayumi在视频连线时坦言,她向网友们请教过一些汉语词汇,但除了会说“谢谢”之外,其余说出来的都是汉语的粗话,令不少人感到震惊,直播间弹幕中,部分观众对此表示赞赏,称其为“文化传播”。
喜爱“祖安文化”的人觉得,这种胜利时父母安康,失败时家族兴旺的辱骂方式让人“非常惊喜”,称赞那些骂得巧的人是“有智慧的中国人,有文采的中国话”,而战斗力出众的则被称为“祖安的文学高材生”。有网友归纳出“祖安话语”的构成特点:“构思新颖,不显重复;非常粗俗,相当刻毒。”
半月谈记者经过调查得知,网络上的狂热现象,已经波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模仿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祖安文化”,它在虚拟领域传播得非常不受约束,现在已经渗透到现实层面,开始影响到大家平时的活动。
四月十五日,七十一岁的诗人北岛在豆瓣发布了一首诗作,遭到一个名为“蓝蛆扑杀队”的网友用当下最火爆的“祖安骂”进行攻击,紧接着其他网友也纷纷复制粘贴这句“祖安骂”在评论区大量留言。这位在豆瓣已经注册三年,一直以来都默默进行诗歌创作的北岛,随后在评论区回应称:这是一个探讨诗歌的地方,但绝不允许语言上的恶意。他宣布将永久关闭这首诗以及所有诗歌作品的评论区。
2006年起,教育部及国家语委每年均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近年该报告指出,网络中不雅词汇的使用现象十分显著。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为例,数据显示各类网站评论区不雅词汇出现频率为0.8%,即每100个字里就有一个此类词语。各网站对低级词汇的运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在某个平台的娱乐板块留言区,一种粗俗表达在检测的五千字符样本里出现了百次以上。
实际情况和具体数据表明,网络文明令人担忧。最近兴起的所谓“祖安文化”,频繁使用祝祖先安好的方式打招呼,这种做法好比山体崩塌,让网络用语的标准跌入最低点。众多网络自媒体充斥着以“祖安文化”为内容的文章和视频,某些网络平台表面进行管理,暗地里却放任自流,甚至暗中包装和宣传这种文化现象。
去岁岁尾起,部分影像平台遭遇“祖安”风格内容上传激增,盛况持续至今,偶有单日便诞生超两百段同类视频,每段播放数均达数万之众。半月谈记者浏览此类作品时察觉,部分制作者会在字幕区标注:“本段影像所有台词、配乐均属艺术呈现,观众切莫模仿粗言秽语、使用粗言秽语。””但从弹幕、评论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样的“声明”形同虚设。
警惕变味的亚文化污染青少年价值判断
有位家长表示忧虑: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上网玩游戏、看影片、看直播,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特别热衷模仿流行语,学以致用,看到别人用而自己不用,就觉得自己过时了。
“祖安文化”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负面引导和不良后果。青少年辨别能力较弱,对“祖安文化”低俗不堪的实质认识不清。他们不觉得可耻,反而视之为时髦。这不利于青少年养成文明得体的表达方式,甚至扭曲他们对文明与文化的认知标准。
某些专家指出,“祖安文化”的放肆态度已经变得不正常。在虚拟空间里,大家比拼谁出言更刻薄,更有新意,随意倾泻内心的不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此毫不在意,视作常态,慢慢将其当作通用词汇,挤压了理性沟通的余地,致使简单粗暴的说话方式大行其道。
热衷于某种群体文化的“情投意合”者,不代表能够“胡言乱语”。教育界人士指出,诸如“祖安语录”之类的粗俗言论,不应因为流行、风靡而被接纳,更不能纵容其变得合情合理、司空见惯、年轻化。面对低级趣味、凶狠恶毒的网络用语,必须加强管理,进行规范。
葛老师提出倡议,主张借助教育,确立规范用语,营造网络文明氛围,不宜随波逐流,任由粗鄙之词在日常生活中蔓延成灾。
粗野无礼突破界限,污言秽语沦为流行风气,这种歪风邪气正在校园蔓延,危害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