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即将到来之际,我国的城市工作相隔十年后,有了新的部署。
7月14日至15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五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距离上一次召开已过去十年。会议强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要“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名接近住建部的业界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十年前召开的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前瞻性地提出在城市发展中要防止“摊大饼”式扩张,但当时城镇化还处于增量发展阶段,转型需求没有那么迫切。如今,房地产市场已真正进入以“城市更新”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时期。
会议部署的7方面重点任务,也围绕着“现代化”、“活力创新”、“舒适便利”、“绿色低碳”、“安全可靠”、“文明向善”、“便捷高效”来展开。
中国社科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王业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城市更新与“好房子”建设正逐步取代传统增量开发模式,有望释放年均8万亿以上的市场红利。
“城市更新”并非“棚改再来”
此次会议部署了7方面重点任务,包含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在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方面,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拉动了房地产投资。
对于此次提出的“危旧房改造”,多名受访业界人士表示,这表明当前“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市场红利将不同于棚改时期,更不意味着“棚改再来”。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过去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已从2014年的54.77%迅速增长到2024年的67%。因此,在存量发展时期,城市建设仍需进一步破除传统的地产开发思维。
“ ‘城市更新’写入会议内容,并非简单复制棚改的短期刺激模式。”据王业强估算,全国城镇现有房屋662亿平方米、市政管网360万公里,更新改造需求巨大,中央和地方年投资超5万亿元,可以激活家具家电消费、技术交易市场发展。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突破8.6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10万亿级。
对于“棚改再来”不具备条件,王业强提出了四点理由:首先是政策导向不同。今年刚发布的《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令禁止“大拆大建”,强调“留改拆并举”和历史文脉保护,这与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强刺激有本质区别;其次是市场基础不同。2024年商品房年化销售面积9.7亿平方米(回落至2009年水平),新开工规模仅7.5亿平方米(相当于2006年水平),缺乏高速扩张的市场容量;其三,资金可持续性存在制约瓶颈。城市更新项目回报周期长达20~30年,而棚改依赖土地财政快速回笼资金;第四,去库存逻辑存在差异。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采用货币化安置,主要目标为消化现有商品房库存(预计带动1亿平方米销售),而非催生新增投资。
今年以来,为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振短期楼市,住建部等有关部委已多次强调,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大力推动城市更新。根据中办、国办5月下旬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在城中村等更新改造中,不搞大拆大建,将“好房子”纳入“城市更新”机制。该意见还强调,在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对更新工作予以全方面支持。
在前述受访业界专家看来,《意见》突出强调了“城市更新”需要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撬动多元主体参与,这表明过去依靠财政大幅投入的“城市更新”模型已难以为继,这也是此次会议强调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更新工作需“稳步推进”的原因。
“从政府部门角度看,接下来需要考量如何统筹增量建设和存量改造,做好城市和房地产发展规划,破除过去一味追求增量规模思维,进而转向增存并重、多元驱动的城市发展路径。”成都市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波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