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会议也明确提出了五个“转变”: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展望“十五五”,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当前“地产旧周期终结”“新城市阶段到来”的大背景下,“好房子”与“城市更新”正成为引领房地产结构性重构的双引擎,共同构成未来五年房地产和基建的“新主赛道”,开启中国城市建设的新周期。
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对于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发展当前面临的一些新老问题,本次会议也都作了重点回应。
陈杰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十年,第四次城市工作会议确立的战略方向大体得到落实,中国城市发展从“铺摊子”走向“提质量”、从“物理城市”走向“功能城市”。但在迈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病的形态变异、城乡融合的制度瓶颈、区域协调的不平衡性,以及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展缓慢,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议题。第五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正是基于这些深刻变化,目标将从“补短板”转向“重塑机制”,以实现高质量城市化的新跃升。
对于当前的一些问题,陈杰举例称,一方面,虽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格局初步形成,但“落户容易、融入难”现象普遍,大量中西部小县城面临“空壳化”;其次,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在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城市产业空心化、人口流出加剧,城乡空间失衡问题反弹;在城市群发展方面,都市圈规划提速,但“中心虹吸、边缘弱化”效应显著,核心区过密与非核心区空心化共存。
对于上述问题,会议部署的七方面重点任务中,第一项任务“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提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王业强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接下来要严控超大城市无序扩张,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缓解“大城市病”,同时增强中小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此外,可以激活县域经济纽带作用。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等改革,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其次,将更好发挥城市在经济高质量转型中的作用。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建成区以仅占全国陆域面积0.64%的空间承载了全国约60%的GDP。
会议提出的“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要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将城市工作作为培植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时,需要注重遏制‘内卷式’竞争。清理地方保护性政策(如税收返还、零地价招商),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王业强提示说。
此外,会议还着重强调“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换言之,除了发展转型,接下来的城市工作还将更加重视治理效能的提升,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了解城市人口结构和人口需求的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基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刘佳燕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在人口总量出现拐点的背景下,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一方面,老龄少子化趋势加速;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规模也大幅增加。但监测数据显示,随迁儿童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反映出“家庭城镇化”配套服务的滞后性。此外,县城作为吸纳城镇新增人口的重要承载地,普遍面临公共服务支出与财政收入不匹配的突出矛盾。
对此,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